山西卫视《转型进行时》播出
盐湖高新区:挂图作战推动项目投产达效
盐湖高新昨天
滚动接续压茬推进
今天的投资结构
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今天投资的技术密度
就是明天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项目攻坚你追我赶
聚焦“六新”抓项目
“三个一批”见实效
《转型进行时》为您讲述
本期嘉宾: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关村全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联盟理事长霍国庆
山西省商务厅副厅长张效生
讲述转型故事,探索转型路径,分享转型经验,跟进转型实践,欢迎收看山西卫视与全省11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联合播出的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转型进行时》。
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关村全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联盟理事长霍国庆和山西省商务厅副厅长张效生。
今年以来,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我省的投资增速仍在持续加快。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9.5%,位列全国第三。转型为纲、项目为王。好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型的重要推力。如何让更多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尽快落地建成达效,如何让项目一线成为“晒比拼超”的主战场?今天我们先从一份项目成绩单说起。
在10月10日举行的全省开发区第二期“三个一批”活动上,晒出了上一批“三个一批”项目推进落地的成绩单。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三个一批”。
为了聚焦“六新”,加快推进重大转型项目建设,山西省委提出年年都是转型项目建设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坚定落实“项目为王”,用一个个项目为全省转型发展添砖加瓦。我省从今年2月底开始,滚动持续、压茬推进“三个一批”活动,也就是: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截止目前,已经举行了四次项目集中投产开工签约的“三个一批”活动。
从10月10日晒出的这份全省11市成绩单看:上一批“三个一批”活动中已签约项目开工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朔州、大同、忻州;开工项目投产率位列前三的分别是运城、晋城、长治;已投产项目达效率排名前三的则是运城、长治、临汾。
不得不说运城的这份成绩单真是很抢眼,三项考核指标就有两项排名第一。那他们在招商引资抓项目上究竟有什么硬功实招呢?我们跟随三路记者去运城和朔州的转型项目建设现场了解一下。
1、运城:项目专班促达产两分钟下线一台新能源车
我现在是在大运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总装车间,我身旁这一排新能源汽车,是国内首款根据纯电动车特点打造的多用途乘用车。今年9月,年产10万辆的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投产下线。
整个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亿元。同时,还将吸引电池、电机、充电设施等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优势企业投资建厂,形成产业带动效应。
一个项目我们有一个专班,不光是我本人全力以赴,我们所有的班子成员包括我们所有的部门全力以赴都要服务企业。只有这样,我们大批量的企业才能快速地落地,才能尽快地投产达效。
专人、专班到现场办公,全流程包联帮扶,直到项目投产达产。在全省6——8月“三个一批”项目达产率的考核中,运城以60.9%的成绩名列全省第一。
2、运城:挂图作战推动项目投产达效
我现在是在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山西运研新材料有限公司。我手中的这个液体,叫光伏玻璃镀膜液,把它涂在太阳能光伏板上,可以提高8%的太阳能转换率。这项技术不仅在国内领先,在全球也属于顶尖的。现在,年产11万吨的功能性新材料项目已经正式投产运营。可是您能想象到吗?项目在今年签约以后,从一片空地到建起平米的厂房,再到正式投产,只用了5个月时间。
我们作为化学化工企业,排水排污比较多。排污我们前期已经设计过,但是实际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想不到的问题,包括消防设施我们需要供水,还有土地的支持,他们都很及时很专业地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挂图作战、集体担当。今年以来,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投产项目9个,其中7个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聚焦“六新”抓项目,比学赶超促转型,今年6——8月份的开工项目投产率,运城市位列全省第一。
3、朔州:项目为王服务至上
我现在是在朔州市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信重工开诚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的生产车间,这里生产的机器人有多种产品,能够应用在消防、矿井、水下等很多领域。代表着中国在特种机器人领域的国际水平。
想把这样的大项目、好项目引进落地,靠的就是速度!您能想到吗,我所在的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从绿化、亮化、硬化,到工程所需的水、暖、电、气,只用了13天就建设完成。
别的基地一般都一两个月的时间,这边十几天就建完了。
作为中国智能特种机器人产业第一梯队的代表企业,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承担着国家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93天时间。这个项目的速度快,靠的是服务至上。
先后成立了12个服务专班,“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项目,采取领办、代办的方式帮助项目办理前期相关手续,
十月初,我省举行的“三个一批”活动中,朔州签约21个项目,总投资.05亿元;开工建设22个项目,总投资88亿元;在全省6——8月的项目签约落地排名中,签约项目开工率朔州名列榜首。
:三项考核指标,两项排名第一。张厅长,你们的工作主要是抓开发区管理的,我特别想知道,运城“三个一批”的工作情况是什么样的?
:运城市是农业大市,也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您刚提到的三个指标两项排第一,是对6——8月开发区项目推进情况的排名。但这个排名是动态的,就是为了激励全省开发区能够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
: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我刚才看了运城、朔州啊,他们的这些项目都是紧紧地围绕这个转型,不仅仅是抓数量,从质量上也非常好。
:其实运城还有一个“第一”。在前三季度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达到优秀等次的有15家开发区,而成绩最好的,就是运城市的闻喜开发区。这三个“第一”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硬功和实招?现在我们来连线运城市副市长崔元斌。
崔市长您好,拿到这三个“第一”,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您觉得得益于什么?
要蹚出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子,项目是基础、是关键,更是最重要的抓手。为了把省委省政府“项目为王”的鲜明要求、“以结果论英雄”的鲜明导向高高地树起来、实实地落下去,运城市委市政府坚决把开发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建立了两个常态化机制:一是市级领导一联五包联机制,书记市长示范引领,四大班子全员上阵,每人包联两个产业类项目、两个民生类项目和一户重点企业,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常态化精准服务;另一个是实施项目建设“五个一”推进机制,也就是一季一签约,一季一开工,一季一观摩,一季一考核、一季一通报,每个季度召开的总结考核会上,成绩优异的县市区坐前排作典型发言,干部优先使用;排名靠后的县市区坐后排作表态发言,冻结干部使用。
:项目的推进落地已经和干部使用挂钩。其实不止是运城,为了聚焦“六新”抓项目、促转型,各市都在积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提升行政效能,力争把工作做细、项目做实、服务做优。我们通过大屏一起来了解一下:
晋中市开展“万亿项目储备专项行动”,以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滚动推进“三个一批”活动。
大同推动开发区事权下放、财税分成、土地审批三项改革,做到“全承诺、零审批、拿地即开工”。
吕梁市在路、水、电、地、厂房、资金等生产要素配置上做实功,全市8个工业类开发区“四至范围”全部核定。
忻州坚持项目至上,按照包装一批、招商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项目,“七个一批”项目滚动梯次推进、统筹发展。
全省统一行动、滚动接续推进“三个一批”活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我省滚动持续、压茬推进“三个一批”活动。张厅长,从全省开发区的总体情况看,这种以项目促转型的积极效应显现出来了没有?
:截至10月份,全省开发区共签约个项目,开工3个项目,投产个项目。全省开发区作为转型发展主战场、主阵地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也是山西投资增速能排到全国第三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全省上下对项目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府出台的政策机遇前所未有,各级各部门抓项目的力度前所未有。全省以项目论英雄的干事创业的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山西省在投资结构里面,重点是聚焦“六新”,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然后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产业才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创新的根本是人才,我们山西现在可以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再下一步这些创新人才,他们的技术会引领产业的发展,会实现从一开始人才为产业服务,到后边产业跟着人才走,这样一个过程。
项目签约引回来了,接下来如何主动作为、靠前服务,让项目不仅留得住,还要见实效、促双赢?为了发挥“三个一批”的持续效应,省委也提出不仅要在抓项目、促转型上见真章,在大招商、招好商上比硬功,还要在优环境、强服务上出实招,在抓落实、提效率上使狠劲,在交好账、硬考核上见成效。接下来,我想给大家介绍我省在创优发展环境、狠抓项目落实上的一个硬招实招,那就是:标准地改革。就在前两天,阳泉市刚刚出让了两宗“标准地”。
转型现场,现在就去阳泉看一看。签约“双合同”项目来了就落地!
我现在是在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手中拿的这两份合同,是在阳泉首批“标准地”签约仪式上签订的。
在以前,企业开工建设前,只签订一份《土地出让合同》,但签完之后,还需自费完成区域内环评、地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评估,这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标准地”改革后,《土地出让合同》和《投资建设合同》同时签订,就相当于政府把这块土地的环评、安全评估工作全部完成了。也就是说,企业“拿地即可开工”。
“标准地”改革就是把原来签约项目找土地的情形变成了“熟地”等项目。给企业省下的时间和成本,就是企业的发展速度。就在上个月,阳泉出让了3宗标准地。
“标准地”改革是我省营造“六最”营商环境、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土地供应效率、减轻企业负担的重大举措。截至目前,全省共出让标准地51宗,11个市圆满完成“在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少出让一宗‘标准地’”的工作目标。
:张厅长,除了刚刚提到的“标准地”改革,我们在创优发展环境、保障项目开工、投产、达效上还下了什么样的硬功,出了哪些实招?
:在创优发展环境方面,全省开发区在体制机制、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改革,比如,“三化三制”改革,也就是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原则,引进专业化管理人才或团队。另外我们还实行了项目承诺制改革和“三个一”的管理服务创新;我们还积极推动向开发区赋予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共向开发区赋予审批、规划、土地、环保、执法等管理权限计1万余项。累计开工建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以保障项目尽快落地。
:据了解,浙江在全省开发区推出了一种“链长制”,有了这些“链长”,不仅在今年疫情期间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复工复产,从长远来看,“链长制”对于长三角开发区一体化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先来连线一下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谢嘉威。嘉威你好,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链长制”,它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好的主持人。“链长制”是浙江省商务厅在全国首创的一种工作制度,目的就是要推动经济开发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那什么是“链长制”呢?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如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链,方能绽放璀璨光彩。“链长”就是聚焦产业链,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负责人。把这个制度落实到人,就是要求开发区的各位干部明晰当地产业发展的方向,从产业链角度发掘哪些需要补、哪些需要强化,就是要聚焦于某一个产业,针对这个产业,确保产业的供应链、采购链、生产链实现闭环运作。
:刚才浙江台记者向我们介绍的链长制的创新模式。“链长制”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可以压实发展产业链的责任,对于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霍国庆:所以我觉得山西在做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改进,从全省去合理布局,做一到两个主导产业,然后大家合作起来完成一个产业链。有利于把我们山西省各地区的优势发展起来,你适合发展哪一段就发展哪一段,然后全省共同来做一个产业链。
:其实开发区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也衡量出了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创新生态环境。张厅长,我们“三个一批”目前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期,下一步如何持续推进?在运作机制上,会有什么样的改进和完善吗?
:下一期的“三个一批”活动计划安排在年的元旦,也就是在“十三五”收好官的同时要对“十四五”谋好篇、开好局。在运作机制上,我们和全省开发区常态化督导组共同加强“三个一批”项目的跟踪督查,重点是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签约、开工、投产只是开端,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痛点、难点和堵点需要我们去打通。要让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能感受到我们的山西效率和山西速度,然后我们一起把山西的产业做强做大。
项目就是生产力,项目就是竞争力。抓好项目建设就是牵住了山西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推进“三个一批”,签约、开工、投产都只是良好的开端,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优化跟踪服务,把项目建设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一个一个打通,才能让企业家安心创业,让更多好项目落地建成达效,让创业者充分体会到山西效率、山西速度。
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感谢两位嘉宾做客演播室,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quanzx.com/yqsdd/10605.html